# 上游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上游思考方法
种一颗树最好的时间是在20年前,其次是现在。
最近读完作者丹·希思的《上游思维》,本书在中国2021年8月出版,豆瓣评分7.3分。
书中有大量有趣的例子,通过这些案例来论证上游思维的重要性。
# 1/上游思维
什么是上游思维?解决实际的问题属于下游,预防问题的发生属于上游。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按照紧急和重要可以分为四大类:紧急非重要、紧急重要、非紧急非重要、非紧急重要。
让我们忙的焦头烂额的一般是紧急非重要和紧急重要这两类事情。
事实上重要非紧急这类事情才属于我们关注的核心。长远看来,重要非紧急这类事的价值要远高于其他事情。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牙齿健康问题。据统计,国内牙齿健康达标的人数占比不足1%,国内成人牙齿发病率占人口总数的60%~80%。
牙齿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幸福指数,老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每天按时清洁口腔,饭后剔除牙齿间隙中的食物残渣,定期去口腔医院检查。就可以有效预防口腔问题。这些预防成本对于种牙成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不清楚,不重视,不了解,这就是每个人的认知差距。而认知范围直接决定一个人日后的行为,至于个人财富和影响力这些表象的东西只是个人认知这棵树上结出的果实。
# 2/非注意盲视
放射科医生通常会用一组胸部 CT 影像来分析病人是否患有肺癌。上图为一张测试图片,图片中的大猩猩是人工合成的。
特拉法顿·德鲁为首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测验,他将上图拿给24位放射科医生观察,然后统计看到大猩猩的人数。
结果有20人表示在实验过程中没有看到大猩猩。
这就是非注意盲视现在,我们关注一项具体任务的同时会忽略与该任务不相关的信息。
其实在普通生活中也有同样的例子,比如在夏天进入一间空调声嘈杂的办公室内工作,刚开始你会听到空调吹风的声音,但是随着工作的进行,你就会听不到这种声音。
非注意盲视是导致无视问题的原因,长期处于非注意盲视的人,会缺乏好奇心。环境对人的持续刺激会让人逐渐适应这种环境,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你永远无法解决一个你无法看到的问题,或者你认为虽然不幸但束手无策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变化工作环境,来增加自己的好奇心。
如果平时在室内面对屏幕工作,那么周末最好不要通过刷剧、玩游戏的方式休息,应该适当的切换环境,比如去户外爬山,去公园散步。
《为什么精英用脑不会累》的作者桦泽紫苑就曾表示,定期切换写作环境可以增加创意出现的频率。
# 3/疯狂的兔子
19世纪中叶,一些商人和猎人经常来到岛上猎杀企鹅和海豹。与比同时,他们还带来了食用的兔子、偶然偷渡的老鼠和用来捕鼠的猫。
在他们来之前,猎人可没有想到,一对兔子在一年后变成233对。第二年就会变成75025对,第三年,就会变成24157817对。
问题出现了,澳大利亚起初并没有天敌,兔子用恐怖的繁殖速度统治了整个澳大利亚,扩张速度达到每年130平方千米。到1907年,全澳大利亚的兔子总数量达到100亿只。
短短几年间,澳大利亚的环境问题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地流失,植被荒芜。
在这位英国绅士决定将兔子带来澳大利亚的时候,他肯定不知道:
兔子繁殖数量符合斐波那契数列规则,并且雌兔是异期复孕,就是一个肚子能怀好几胎。
兔子一般长到3个月就可以交配,雄兔无时无刻的在发情,雌兔可以受孕的时间也很短,甚至在没有雄兔的情况下可以妄想怀孕,虽然没有受精,也可以进入孕期,比如可以分泌奶水等。
这都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因为兔子全是天敌,没有打的过的,所以就另辟蹊径,打不过就只能通过多生来维持物种的延续。
那么澳大利亚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1968年,研究者们从塔斯马尼亚岛捕捉了数十万只跳蚤,将这些跳蚤放到兔子洞中。大约经过数10年的时间,几乎每一只兔子身上都有跳蚤的出现。
研究人员用带有黏瘤病毒的气枪将跳蚤喷射到兔子身上,接下来借助跳蚤将病毒传播到每一只兔子身上。用这种方法消灭了大约80%的兔子。
每一处系统种下的因,都决定了它最终结出的果。
# 4/最后
上游思维的三大障碍为:
无视问题,我不觉得有问题;
缺乏责任心,这个问题轮不到我解决;
隧道视野,我现在没办法处理这个问题。
当人们疲于应付诸多问题时,他们就不再试图解决所有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运用上游思维来思考问题,把自己从一个工具人转变为思考者。
经常在下游解决问题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这只是被动式的亡羊补牢式反应。
当你每天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应该停下来,给自己找一段可以发呆的时间,运用时间四象限将所有事情分类统计下,问问自己:这些问题是最紧急且最重要的吗?我现在处于问题的上游还是下游?
人生在世,每天总得做一些让人生更加美好的事。